fbpx

采耳還是採耳?簡繁異體還是通假字?

【采耳小學堂系列02】

MIMIC EAR有很多的堅持
在服務內容上是將心比心、體貼
但在很多小地方可說是擇善固執
譬如我們今天要談的「采」這個字

采耳還是採耳?

在小學堂系列的上一篇已經講過采耳與掏耳的差異
因為MIMIC EAR提供的服務不止耳朵清潔,還有保健放鬆的舒服療程。所以我們一般不講掏耳,而是說我們是采耳、采耳師
然而常常可以看到搜尋關鍵字除了掏耳還有采耳及「採」耳
但到底「采」耳跟「採」耳哪個才是正確的呢?
這件事還得娓娓道來…

說文解字

「採」,本作「采」。有摘取、開掘、搜集、捉、撈取、理會等字義。
從甲骨文看最古老的「采」字,其象形很清楚是用手摘取果實的意象。
甲骨文的「采」。
《詩經‧周南‧關雎》:「參差荇菜,左右采之
上爪下木,這就是采字的字源及涵義。
而後從漢唐楷書盛行之後,因當時人們已看不出「采」字上方是爪的意象,於是就在旁邊加了一個提手旁變成「採」,自此兩字並行,但更多人用採取代采。
關於字義的更詳盡解釋可參考:
「采」與「釆」 – 單周堯,說文解字專欄,灼見名家
「采」條目解釋 – 漢典(簡)

繁簡異體還是通假字

「採」雖與「采」同音同義,也就是一種異體字,如「滙」與「匯」。
然後在中國推行簡體字後,原本提手旁的「採」被改回「采」,針對這個字來說等於古代漢唐文人自行造字出「採」後,歷經近2000年後又回到了原型「采」。
雖然至今港澳臺灣的正體(繁體)中文依然是采採並用,而且更多人用「採」來表達開採、摘取之意。

然後今日「採」竟然被中國認定是通假字。

「采」這個字由於特殊的演變歷史賦予它多重的身分。
它是繁簡兩棲、異體字。而「採」就變成繁體字、異體字、通假字。

「采耳」的尷尬現象與MIMIC EAR賦與的定義

由上述說明可知「采耳」的字面意涵就是在耳朵裡面挖擴,摘取耳屎之意。
與掏耳字義上並無不同,在明清後於川蜀地區興盛的采耳服務,在當初其實稱呼「採耳」的人比「采耳」多,與文字本身一樣兩種說法並存。
但自中國推行簡體字後,四川當地以至全中國境內都統一稱為「采耳」。
在台灣及香港開始有去中國學藝歸國的采耳師出現之前,通常在書籍文章中出現的會是原來繁體字的「採耳」。
於是到底是採耳還是采耳就變成一個有點尷尬的現象。
有些人誤會我們堅持稱「采」耳,是中國那邊的簡體字傳過來的。
非也非也,早在MIMIC EAR創立之前,沐沐與站長就做了以上的功課,我們知道采>採>采字的歷史演變,但我們始終堅稱「采耳」的原因是:

  • 采耳師是非常古老的職業,甚至應該早於先秦時代(採字出現之前)就存在,雖然考證不夠充足但最早的耳朵清潔服務一定會叫「采耳」而非採耳,古法流傳至今飲水思源尊重職業祖師爺當取最原始名稱。
  • 採耳與一樣提手旁的掏耳看起來更直覺是挖耳朵,而采耳則不只是挖耳朵掏耳屎,還有眼耳鼻的保健護理,放鬆紓壓安神等技巧。所以希望可以用沒有手部的采,去直觀識別化,讓采耳具有多層意義的感覺。
  • 采耳兩個字具有古典對稱美感,看起來比採耳漂亮。(個人主觀)
殷墟婦好墓出土,古老的玉製耳勺
圖片來源:ifuun.com

所以,到底是「采」耳還是「採」耳?

說穿了,其實在咱自由的正體中文祖國-台灣這兩個都可以使用。
在網路上可以看到很多同業也都使用「採耳」而非「采耳」,更有許多混用的情形,譬如標題寫採耳,內文都是采耳,反之亦然。
對於站長這種有文字強迫症的人看了很痛苦,目前在大眾沒有形成共識或是政府給予采耳服務/職業命名定義前。選擇用採耳還是采耳是各家工作室的自由,但好歹也給統一用字遣詞或校稿一下吧!
今天分享那麼寶貴的知識,無非是希望大家認同我們選擇使用「采耳」的理由與堅持,基於在港台之間與中國錯縱複雜的恩怨情仇,站長知道有些人堅持使用「採耳」的理由是因為他們認為「采」是簡體字,萬惡阿共那邊使用的文字,不屑同流合汙或是感覺很low。
本文說明了采字的演變也是想要順便告訴大家「采」這個字乃至於「采耳」名詞本身並沒有善惡對錯,只是這個采字很妙的變成了繁簡雙棲,千萬不要因個人主觀意識形態抹殺了它的內涵與美感(咦?)。

MIMIC EAR依然會擇善固執地使用我們覺得美好適當的「采耳」。
就像我們堅持用舒服的床、輕柔的雙手、安心的空間、純粹的精油、沉浸的音樂、以及把每一個朋友都當成家人那樣款待的服務態度。
采耳小學堂,今日下課!

采耳還是採耳
圖片來源:自己做的啦
采耳小學堂系列文章(持續更新)
延伸閱讀

#讓采耳成為全民享受吧
#MIMICEAR#沐沐采耳#耳掃除專門#台北采耳#東區采耳#earcleaning#耳かき#撩撩耳根#清清耳鼻#耳目一新#耳燭spa#耳結石#紓壓助眠#采耳師#耳朵清潔止癢

有任何想法就留個言吧